法律维权
位置: 首页  >  业务工作  >  法律维权  >  正文

第五期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培训班综述

发布时间:2015-06-03 来源: 点击数: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和《无障碍设计规范》国家标准等,提高残联系统维权及相关工作人员业务素质,2015年5月26日——30日,由中国残联维权部、中国肢残人协会、全国无障碍建设工程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等主办,上海市残联组联维权处、上海市肢残人协会、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督导总队、上海市残疾人事业国际交流中心等协办的第五期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培训班,在上海天鹅宾馆举行,中国残联副主席吕世明出席培训班并作重要讲话。中国肢协主席徐凤建、上海市残联党组成员、巡视员祝永康也到会作了讲话。中肢协无障碍委员会顾问、上海无障碍督导总队副总队长刘建华主持培训。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海南、重庆、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16个省(区、市)的残联维权和肢残人协会工作人员共61人参加培训。自治区残联维权部洪德义、张哲维同志参加了这期培训。

与培训干部、提高素质的宗旨相适应,这期培训班突出了知识性、专业性,甚至涉及国内外无障碍环境建设学术研究前沿。担任授课的是:国家住建部专家组成员、上海市无障碍推进办专家组组长、上海市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祝长康,他讲授了《市政道路无障碍设施、城市公共交通无障碍建设》,作为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的主要起草人员之一,他还主讲《创建无障碍环境市县工作和无障碍设计规范解读》;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都市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李军讲授《公共建筑中的无障碍建设》;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高崎主讲《旅游景区的无障碍设计》;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技术副总监、高级工程师何斌讲授《城市轨道交通中的无障碍建设》;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斌主讲《家庭无障碍设计》。除上述专家学者外,中肢协无障碍委员会顾问、上海无障碍督导总队副总队长刘建华主讲《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和家庭无障碍改造的督导工作》,上海市残疾人辅助器具资源中心主任宋毓讲授《辅助器具的分类和无障碍生活及外出的适配》,北京市东城区残联副理事长汪凯燕介绍了“推动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体验无障碍通行便利”的情况。

这期培训班内容非常丰富,几乎涵盖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方方面面,综合上述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主讲的内容,比较重要和印象深刻的是以下几点:

第一,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受益和服务对象已不仅限于残疾人,事实上已扩展至所有人群。国务院《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明确其立法宗旨是“保障残疾人等社会成员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新修订的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也明确其目的是为“提高人民的社会生活质量,确保有需求的人能够安全地、方便地使用各种设施”。前者表明不仅限于残疾人,后者就没有提残疾人,而是用“人民”指代所有人。由于人人都会年老,都会程度不同地出现某种障碍,所以人人都需要无障碍环境建设。提出并实施这一理念的重大意义在于,无障碍环境建设不仅仅是为了残疾人,由于事关所有人群,所以必须全社会共建、共享。

第二,无障碍环境建设在残疾人事业中变得越来越突出和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残疾人事业就是消除各种障碍的,包括影响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所有有形障碍和无形障碍,这个观念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之大,需要深刻认识;修订后的《残疾人保障法》设立专章“无障碍环境”(第七章),也应当引起足够注意。

第三,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内涵与外延已有重大变化。从横向看无障碍环境建设已扩展到信息无障碍和社区服务无障碍,并呈体系化、系统化,而且重点向残疾人共享物质文化成果方面转移,如景区和文化设施等的无障碍建设格外受到关注。从纵向上看,由文化层面到思想,到理念,再到具体规范,变得越来越清晰,特别是具体规范也越来愈精细,甚至设计施工的长度单位都以毫米计,如关于盲道的触感条或触感圆点高出地面的高度,原《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规定为5毫米,而修订后的《无障碍设计规范》规定不得大于4毫米。再如坡口与车行道之间的高差过去规定不得大于20毫米,现在规定不应大于10毫米等等。

第四,各有关部门都要制定相关无障碍建设标准。无障碍建设工作的多领域、跨部门、综合性强等特点,决定了必须在政府领导下,各个相关部门以及单位共同参与,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同时,各有关部门都要根据《残疾人保障法》、国务院《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制定本部门、本行业的具体标准。现中国民航总局已发布《民用机场旅客航站区无障碍设施设备配置标准》,建设部、教育部联合发布《特殊教育学校无障碍设计规范》,铁道部发布实施了《铁路旅客车站无障碍设计规范》,交通部也在长途汽车站、码头建设标准中,纳入了无障碍建设的内容。以后,经信、商业、卫生、广播电视出版、旅游、文化、文物、体育、园林、金融等部门都需要制定各自的无障碍标准,把无障碍建设扩展到各个领域。

第五,家庭无障碍越来越受到重视。家庭无障碍建设直接关系到残疾人的生活质量,而且残疾人走向社会的前提是能够走出家门。因此,要高度重视家庭无障碍,大力推进家庭无障碍建设。由于残疾人的个体异质性很大,需求千差万别,故家庭无障碍建设在遵循居住建筑相关标准的同时,要特别重视细节,要根据各类残疾人的具体情况设计和实施,还要格外注意体现人性化。

第六,残疾人和残疾人组织要积极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一是残联组织要在无障碍建设中发挥主动积极的作用,做好监督、推进、协调、配合工作,这是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需要,反映残疾人特殊情况的需要,发挥残疾人工作优势的需要。二是残疾人要积极参与无障碍建设。应当说无障碍建设的情况究竟怎么样,残疾人最有发言权,有关方面实施无障碍建设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听取残疾人的意见和建议。三是要充分发挥各级肢残人协会组建的无障碍环境建设督导员队伍的作用。

第七,扎实开展创建无障碍建设城市活动。近几年来,全国100个城市广泛开展了创建无障碍建设城市活动,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开展创建无障碍环境市县工作的通知》(建标[2013]37号)要求,现对“十二五”期间创建无障碍环境市县进行检查验收的工作已经开始。大体进程安排是:市县自查(2015年1~6月)、省级核查(2015年1~6月)、部委抽查(2015年7~9月),最后进行总结表彰,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中国残联、全国老龄办于2015年12月组织召开全国创建无障碍环境市县工作总结会,对“十二五”创建无障碍环境示范市县予以表彰,部署“十三五”无障碍环境创建工作,促进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不断深入开展。

培训期间,吕世明同志专程从北京飞赴上海,到培训班作重要讲话,他说:“我国残疾人事业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共创共享小康社会是每个残疾人的梦想,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为广大残疾人奔小康铺平道路,其重要意义怎么评价都不为过。”关于我国无障碍建设的历程,吕世明指出:“30多年前我国几乎没有无障碍的概念,可现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海、陆、空设施的无障碍都有了。朴方、海迪不遗余力地推动无障碍,今天的成就是与他们的努力分不开的。”吕世明强调,无障碍建设并不仅仅针对残疾人,是为全社会所有人服务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并向社会宣传,今天的无障碍建设也是为了明天的我们自己和后天我们的子孙,一定要在全社会树立起这样的观念,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关于今后的工作,吕世明提出:下一步关键是制度设计和体制机制建设,现在政策法规层面的问题基本解决,但整个无障碍环境建设只能说达到了初级阶段,今后的路还很长,真可谓任重道远。无障碍环境建设是公共服务不可或缺的,每个人都需要,因而也是庞大的系统工程,还有很多制度和规范要制定,有许多工作要做。应当注意到,一些更深的东西应该是残疾人自身的体验,比如聋人、盲人的特殊需求,健全人恐怕怎么都体会不到,所以搞无障碍环境建设一定要征求残疾人的意见和建议。关于无障碍建设专门人才的培养,吕世明指出:“其实我们很缺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的行家里手。08北京奥运会前,澳大利亚的无障碍专家来北京指导我们,那行头那架势让我震撼,那专业精神和素养更让我钦佩。他一下飞机就开始工作,走到哪里就测量、计算到哪里,并现场指导、建议,很快就把整个奥运会涉及的无障碍建设问题都解决了。我们要想方设法培养这样的专家,你们每位学员都是种子选手,应当带出这样的专业队伍才行。”吕世明还提出,残联是综合协调各部门的,抓无障碍环境建设责无旁贷,各专门协会也要在无障碍建设方面有所建树,起码要懂基本原理和相关政策。

培训班还组织学员实地考察无障碍设施,参观了“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还参观了“2015中国(上海)国际健康生活产业暨康复无障碍博览会”。培训班还认真进行考试,检验学员学习成果。最后,培训班举行结业典礼,颁发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结业证书,吕世明还给每位学员颁发了“中国肢协无障碍委员会督导员”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