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儿康复
位置: 首页  >  业务工作  >  康复  >  智障儿康复  >  正文

孩子为何“不说话”

发布时间:2020-10-28 来源: 点击数:

作为家长,您是否有过这样的疑惑:“孩子三岁了,以前让他说什么他都跟着学,现在就会说‘爸爸’、‘妈妈’、‘拜拜’,其他的怎么就不会说呢?我给孩子放儿歌时,他能跟着录音机说一些简单的词,可一到生活中,就是最简单的让他跟别人打个招呼他都不说呢?我的孩子能理解我说的话,我让他拿什么东西他能拿对,可当他想要去做什么事情时,为什么嘴上说的全都是‘咿’、‘呀’、‘哇’的声音?为什么我教他读数字‘5’的时候他总说‘母’?

就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多数表现为语法简单、词汇贫乏、发音不准 、吐字不清等特点,这里有几种造成孩子“不说话”的因素供您参考:

一、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要说。就是没有说话的愿望和兴趣,即缺乏语言的动机。和孩子的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人物、物品等,孩子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是可以注意的,有了对事物的关注,就是有了动机与兴趣。例如:有个家长教孩子认识“哥哥”,教了三个星期后,问孩子“这是谁”,孩子答不对还瞎说。首先家长做了一个自我反省,在教孩子的过程中是否为孩子明确动机,就是“我”为什么要说“哥哥”?为什么要认识“哥哥”?“哥哥”与孩子是一种关系,不是一种称呼,不是一种符号,更不是家长领来的那个具体的人,它表达的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孩子要做的是区分男女,哥哥是男孩,哥哥的年龄比自己大。这样,见到比自己年龄大的男孩应该叫哥哥。

二、孩子运用肢体动作等方式代替语言表达。有的孩子顽固的拒绝使用语言,用哭闹肢体表示方式获得了满足,如果对孩子迁就了,放弃了正确的示范和要求,那么孩子就会认为哭闹或用肢体就是沟通的方式。最终用他来替代语言。更有甚者,因为对孩子了如指掌,举手投足之间便知道他的需求,不等孩子表示或者怕他哭闹便满足了他的一切要求。语言对这样的孩子便成了多余的东西。脱离了交际的环境,孩子说的仅仅是纯粹的话,并非是带有感情及逻辑思维的语言。

三、构音异常。四岁以前的幼儿有发音不清楚的问题,很可能是因为他的语言纯熟度不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语言发展愈来愈成熟,构音的问题会自行修正。但是,如果到了四足岁以后,孩子仍有相当程度的发音不清时,需要语言治疗师的帮忙,这一类的孩子也就是我们所谓构音异常的孩子。这类幼儿口齿不清和舌本身的构造没有太多的关系,更多的还是受孩子口腔动作的协调性以及语言的灵敏度的影响。例如:有的孩子会把“裤子”说成“兔子”、“哥哥”说成“的的”,这类孩子常把大部分的音用d、t来代替,舌的位置过于靠前,我们把这类构音异常称为“舌前音化”。

四、失语症。失语症主要为运动性不完全失语症和感觉性失语症,其中运动性不完全失语症的自闭症儿童,有的能说出少数个别语音,不能从语音构成词语和句子,有的只保留了一些常说的单词和短语,语言重复特别多;而感觉性失语症的自闭症儿童,能模仿别人说话,但理解能力差,常常说很多,喋喋不休,但听不懂他说的什么。

五、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发育迟缓。若孩子有其他疾病,会有并发的症状影响到孩子发音器官的正常发育和认知理解力的发展。例如:偏瘫患儿,脸部肌肉发育相对缓慢,导致面部肌力下降,口腔运动的协调能力不足,而使孩子发音较少。

在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语言不仅仅是用来说话的工具,更是与他人、社会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正确、合理的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教养方式及矫正训练,才是避免他们“不说话”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