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资讯
位置: 首页  >  业务工作  >  康复中心  >  康复资讯  >  正文

聊聊人工耳蜗----一项伟大的医学技术

发布时间:2017-03-21 来源: 点击数:

在我读大学本科时,老师告诉我们,耳科学有三大令人头痛的顽症:耳鸣、感音神经性耳聋和眩晕。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医学发展日新月异,绝大部分眩晕、感音神经性耳聋和小部分耳鸣已经被我们降服,以前束手无策的耳病,现在可以手到擒来,作为一名听力师,我觉得很幸运生在了一个好时代,当然耳科患者更是最大受益者。这里面,不得不提的是人工耳蜗,咱们今天就来聊聊关于人工耳蜗的那些事。

国际著名听力学家Sig博士是我的挚友,我记得他跟我说过一句话,人工耳蜗是一项能让人热泪纵横的医学技术。对于这样的说法我深有感受。在每一个聋人背后都有很多催人泪下的故事。而我们经常看到耳聋患者,在植入人工耳蜗后,打开机器的那一刻,立竿见影地听到声音。当他们从寂静沉黯的无声世界,迈入燕语莺声的有声世界,人生第一次听到声音时,那种或惊讶、或害怕、或无措、或激动的眼神,悲喜交加,百感交集的情绪,足以让身边的所有人为之动容,心潮澎湃,让医者和患者都感慨这项技术的伟大。而接下来的,将是改变患者一生命运的奇迹逐渐逐渐发生着,寻找声音、学会说话、聆听音乐,直到完全融入正常的社会。

人工耳蜗的原理和历史

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耳蜗是我们的内耳器官,是将外界声音由机械能转化为神经电冲动的地方。如果这个地方因为某种病变,失去功能,声音传导到我们的听觉中枢的通路便会戛然而止,于是这样的人便成了聋人。如果有一种装置,可以替代受损耳蜗的功能,直接将外部声音信号转化成电信号,兴奋听神经,来恢复或重建聋人的听觉功能,聋人不就能听到声音了吗?原理很简单,道理很明白,但要实现起来,却是雄关漫道,困难重重。

学者们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才使得人工耳蜗(也称:仿生耳、电子耳蜗)技术应运而生,逐渐完善,并日趋完美。如今,人工耳蜗已经是国际公认的,能使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恢复听觉的最有效装置。全球几十万聋人已经受益于这项技术。

追溯人工耳蜗的历史,最早证明听觉神经的电刺激效应的是一组俄罗斯科学家,他们称观察到了一个耳聋的病人在电刺激下的感知到了声音,但言之甚少。1957年,法国医生Djourno等人成功的运用电刺激使两个完全耳聋的患者产生了听力感知,这项实验有里程碑意义,开启了此后一系列恢复耳聋患者听觉的深入研究。1972年诞生了第一台单通道人工耳蜗声音处理器,这项跨时代的伟大发明,标志着电刺激替代装置在整个人类世界的伟大成功。

视觉传导和听觉传导原理相似,而相对于盲人来讲,聋人的福利远远领先地到来了。即便是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人类也没能再做出第二项如此完美和震撼的人体感官替代装置。这令我不禁再次感慨有幸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无论对于医者还是患者。然而,没有一把钥匙可以打开世界上所有的门,那么哪些人适合接受这项技术呢.....

那些人适合选择人工耳蜗植入?

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语前聋吧,就是患者在还没学会说话之前,就听不见声音了。这样的语前聋患者,通常发生耳聋的时间在3岁之前,如果没有医疗干预,他们就会成为我们所说的聋哑人,靠着手语和唇读进行交流。大家可要注意了,聋哑人的发音器官嗓子其实并没有问题,只是因聋而哑罢了。

病因多种多样,包括先天性、遗传性、药物性、脑膜炎后.....对于其中的大多数患者,人工耳蜗植入都可以大展身手。对于这些语前聋患者,尽早植入人工耳蜗至关重要,越早植入,孩子今后的言语发育就会越好。这是因为我们人类学习言语的最佳时间是有关键期的,这个黄金时间一旦错过,今后即使能听到声音,学习言语的难度都会成倍增加。这个道理很好理解。我学了几十年的英语,也会被一个几岁的美国儿童英语水平给秒杀。

相对于语前聋,语后聋顾名思义就是患者听不见声音之前,已经具备了言语能力,这样的患者,通常只聋不哑。语后聋植入人工耳蜗的时机就相对比较宽泛了,以前认为聋了十年之内都可以,现在认为,只要是语后聋,再晚都会有效果,当然,如果聋的时间不太长效果会更好。

老年性聋其实是语后聋最为常见的情况。在我国的听力障碍的残疾人中,将近1000万是老年人。人口老龄化的今天,老年聋人更是我国最大的听力障碍群体。如果助听器不能很好的帮助他们听到声音,植入人工耳蜗将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不过,由于文化和经济的因素,老年人自己和家属,通常认为这不过是人老了的正常现象,虽有些不便,何至于手术?!在发达国家,60%植入人工耳蜗的都是老年聋患者,而在我们国内90%都是小孩,成人和老年人只有不到10%。在中国的文化和传统里,人们愿意为了孩子的健康倾其所有,但是老人出现耳聋,儿女出钱的愿望就不会很强烈了,而且老人自己也不愿意让儿女负担较贵的医疗费用。中国的老人们常说,都这个年纪了,听不见就算了呗,还做什么手术哦。然而,老年聋却使他们常常处于冷漠、焦虑、自卑、孤独自处、不善言语的境况,常常使他们觉得生活无乐趣,有的甚至失去生活的信心。伴随着耳聋的出现和持续,老人也会加速出现智力下降、情绪性格改变、基础疾病加重。

可喜的是,现今社会,老人们的意识在发生巨大转变,据我所知,国内接受人工耳蜗手术的老年人逐渐增多,其中最年长的超过90岁,我很佩服这样的老人,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有如此的勇敢追求。不过我相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渴望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会有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和老人植入人工耳蜗。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聋人都可以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术。一些非常严重的内耳畸形病例,如Michel畸形或耳蜗缺如、听神经缺如、严重的精神疾病、中耳乳突化脓性炎症尚未控制者,植入人工耳蜗并无益处,甚至有风险,对于这些患者,专科医生的筛选和判断就尤为重要了。

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结束,却只是开始.....

无论是患者还是聋儿家长,必须了解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语言康复训练的重要性,特别是对语前聋患儿,手术仅仅是把听力重建了,而这并不意味着患者就立即能像正常人一样说话。植入者听到的声音和我们正常人听到的声音略有不同,这对于既往有言语听觉经验的语后聋患者,适应起来比较容易。而对于既往毫无听觉经验的语前聋人来说,如何把这些声音和言语联系起来,这就是言语康复训练的任务了。它能使人工耳蜗的信号最大限度地发展听力,继而发展口头语言。

按照小儿语言发展规律,根据聋儿“听力年龄”分阶段由浅入深逐步进行训练。在听觉训练阶段,主要是利用聋儿的残余听力去倾听各种声音,唤醒其“沉睡状态”,并经常给予刺激,反复训练强化,使聋儿逐渐适应有声世界的日常各种声音;词汇的积累阶段是在听觉训练基础上辅佐以视觉和其他感觉使他们知道更多社会事物,把看到触到的东西与声音信号结合在脑子里形成信号,使他们逐渐理解言语含义;最后的语言训练阶段,是在词汇积累的基础上,训练聋儿多说,由字到句,由简到繁,由少到多,逐渐做到听懂别人的语言,并使别人能听懂自己的语言。

我打趣地想,其实手术禁忌症里,还应该包括那些太懒的患者或家长,以为安上一个装置,从此就可以静待奇迹出现了,而事实上,聋儿的听觉言语训练,有时候还是一项比较长期、艰巨的工作,当然这些工作是有专门的语训老师来完成的,但父母为此付出的耐心和坚持,也是保障植入效果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人工耳蜗的故事讲到这里就结束了。当然,对于专业人士,这些知识还远远不够,但对于普通大众,了解这些,也就足以了解这项技术的来龙去脉了,或许有一天,您的这些知识,就可以帮助到身边的人。